近年来,德昌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主旨要求,聚焦组织兴企、服务助企、治理护企,紧扣企业发展需求、项目建设需要,出台“党建惠企”十条措施,助推营商环境再优化,持续促进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组织兴企,筑牢红色堡垒“奠基石”
(一)抓牢思想建设。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组织非公企业党员充分运用“三会一课”等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学习研讨、工作实践,引导广大党员职工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今年共举办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党建业务骨干、民营企业家重点培训班3场次255人次。
(二)织密组织网络。持续推进“两个覆盖”提质增效,通过单建、联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79个,实现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100%,规上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85%。实行非公企业发展党员计划单列,从业务骨干、非党管理成员中择优发展党员10名。持续强化政治激励,推荐符合条件的5名非公企业家作为“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并成功当选,引导其有序参政议政。
(三)推进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党建入章”,73家非公企业实现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经营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建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生产线116个,推动党组织、党员职工在企业发展重要关头、关键岗位发挥作用。德昌县工业企业联合党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作用,激发四川德昌特色产业园区龙头示范作用,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梳理形成补短板清单、关键产品技术攻关清单等“N张清单”,促进链上企业抱团发展。
二、抓实服务助企,激活企业发展“动力源”
(一)凝聚合力强帮扶。实行县领导“1+N”联系制度,县领导带头挂联53家重点非公企业,深入走访调研316次。健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互动机制,开辟纾难解困“绿色通道”,为企业解决贷款授信、不动产登记证办理、股权变更等各类问题235件。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建立融资“白名单”,协助获得县级及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的5家企业优先获得贷款授信。
(二)统揽资源定政策。共分考量非公企业需求、政策可行性、市场竞争公平性,整合42家职能部门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等7大类政策资源,共计11个惠企政策文件、77条惠企政策事项,汇编形成党建惠企政策“一本通”;制定政策申报帮办指南,设立“政策直达”专窗,选派党建指导员“一对一”上门帮办代办,跟进落实惠企政策,目前向207家企业兑现惠企金额136.6万元。
(三)人才赋能增实力。主动对接重点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工业领域急需紧缺专业目录,与州内外大中专院校开展校地战略合作,对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开展“订单式”培养,对企业每年引进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紧缺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含高级技师)5名及以上的,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
三、注重治理护企,绘就共管共治“同心圆”
(一)健全信用体系。坚持“非公党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模式,以非公企业党组织为纽带链接多方资源,定期组织开展“送法进企业、护航助发展”普法宣传活动6场次,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探索“诉讼+信用”“调解+信用”模式,采取荣誉表彰、资质申报、制定行业标准等方式,助力企业提升信誉;建立市场主体诚信“黑白名单”,完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约束机制,切实将企业优质信用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市场环境。
(二)规范市场环境。涉企部门以“党建红”引领非公企业“发展优”,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妨碍市场公平竞争专项清理,及时纠正干预商品要素自由流通等不当行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扎实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坚决纠正违规收费、强行摊派、只收费不服务等影响企业发展行为,不断优化市场主体营商环境;建立“日暗访、周研判”工作机制,严格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投诉受理件工作流程,及时办结信访投诉件93件,办结率达到94%。
(三)强化示范引领。深入推进“双强六好”星级党组织创建活动,坚持“一企业一特色”,把党建工作、营收、税收、守法经营和履行社会责任等纳入评“星”指标,重点培育打造5家省州级示范党组织、10家县级示范党组织,通过以点带面、标杆示范,推动全县非公企业党建和营商环境双促进、双提升。